當前位置:探秘志 > 考古發(fā)現(xiàn) > 正文

中型獸腳亞目:依特米龍 僅出土破碎顱骨(視力超強)

伊特迷龍是一種獸腳亞目恐龍,誕生于上白堊紀時期,體長可達4.5米,屬于中型恐龍的一種,目前僅僅只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非常小且破碎的顱骨化石,第一批化石挖掘于烏茲別克斯坦地區(qū),研究發(fā)現(xiàn)它有著非常好的平衡力和視覺。

伊特迷龍的種屬關系

伊特迷龍最初被認為是暴龍超科和馳龍科,但是09年的時候,專家尼可拉斯·朗里奇以及菲力·柯爾才明確的將其歸入了馳龍科的伶盜龍亞科,并且在1976年的時候為它確立了獨立的種屬,稱之為伊特迷龍屬,而在這個屬中幾乎沒有其他的任何恐龍。

伊特迷龍的化石發(fā)現(xiàn)

伊特迷龍的第一批化石是在亞洲的烏茲別克斯坦地區(qū)發(fā)現(xiàn)的,當時僅僅只有顱骨被挖掘出來,所以科學家更根據(jù)它顱骨的大小才判斷出它可能具有很強的視力和平衡力,因為它的腦袋雖然不算很大,但是它的腦葉卻非常的碩大。

馳龍科恐龍的特征

馳龍科恐龍的外形大多很像鳥類,體型一般屬小到中型,化石幾乎遍布全球,大多都是存活于白堊紀時期,也就是1億年前。它們相比于恐龍之王霸王龍這類的暴龍科恐龍更小,但是它們也是非常強勁的掠食者,但是它們主要是以速度快而著稱的殺手。

馳龍科恐龍的頭部比較大且硬挺,但是基部則比較靈活,嘴巴也很長,大多喜歡成群的進行活動和狩獵,有著非常聰明的大腦和鋒利的指爪,并且由于后肢肌肉發(fā)達,所以它的奔跑速度也非?,馳龍科恐龍的尾巴普遍都比較長,而且其中的真馳龍類恐龍大多體型比較大,而且第二趾骨比較長且彎曲,形成很鋒利的鐮刀狀,能夠非常方便的抓緊和撕裂獵物,從而完成自己的狩獵。

分享至:

考古發(fā)現(xiàn)相關

郵箱不能為空
留下您的寶貴意見